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,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,曾经以其创新的业务模式和无与伦比的便捷性,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赞誉。然而,近年来,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银行却逐渐陷入了麻烦之中,各种负面新闻频发,让人不禁对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担忧。

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据媒体报道,大量消费者反映收到了来自微众银行的骚扰电话,这些电话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,更是对微众银行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。尽管微众银行迅速回应称骚扰电话系不法机构冒名所为,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未能平息消费者的怒火。毕竟,骚扰电话事件只是冰山一角,背后折射出的是微众银行在电话营销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。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,更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。

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针对微众银行电话营销骚扰的投诉屡见不鲜。特别是其核心产品“微粒贷”,更是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。消费者纷纷反映,在申请和使用微粒贷的过程中,遭遇了各种问题和困扰,如暴力催收、利率不透明等。这些问题的存在,不仅让消费者对微众银行的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疑,更是对其信誉度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。

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根据公司年报,微众银行近年收到的投诉和建议,呈逐年攀升趋势,从2021年的16000余条增至2023年的35000多条,主要集中在“微粒贷”等产品。

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曾经以高速增长著称的微众银行,近年来也遭遇了业绩增长的瓶颈。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,增速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。这种增速的放缓,不仅让市场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了担忧,更是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深深的疑虑。在行业竞争加剧、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,微众银行能否保持其竞争优势,实现可持续发展,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
微众银行在业务上存在着明显的偏科现象。其个人贷款业务中,消费贷占比过高,而经营贷款则相对较少。财报显示,2023年微众银行个人贷款2275亿元,其中消费贷2146亿元,经营贷款只有129亿元,占比不足6%。这种业务结构的不合理,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敞口,更是对其稳健经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。同时,微众银行在风险防控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。近年来,因违规操作而收到的巨额罚单,更是让市场对其合规经营的能力产生了质疑。

2024年9月,央行深圳市分行公布了一项处罚信息,微众银行有5项行为违反账户管理规定,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、与身份不明的客户交易等,最终被央行深圳市分行处以1387万元的巨额罚款。

骚扰电话、投诉频发,微众银行何去何从?

去年8月,国家金管局深圳监管局连续开出的13张罚单中,3张与微众银行有关,处罚事由包括汽车贷款首付资金及附加消费贷款用途审核不到位,商用车贷款金额审核不严等。

除了业务上的种种问题,微众银行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。特别是其高层骨干人员老化、超期服役的现象日益严重。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,更是对其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加强内部管理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、提升合规意识,成为了微众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数据显示,历经10年,以顾敏董事长为首的一众元老仍在担任高管。除顾敏外,微众银行执行董事、行长李南青自2015年10月起任职,任期期限将满9年;执行董事、常务副行长黄黎明,2016年3月担任常务副行长,任期已经超过8年;首席信息官马智涛,2014年12月起开始任职,任期将满10年;副行长陈峭2016年7月起任职,任期超过8年。

2019年,原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轮岗制度,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。

综上所述,微众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。否则,微众银行可能会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之中无法自拔。

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,欢迎值友理性交流,和谐讨论~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个赞吧~
点赞0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