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在地铁口碰到工作人员邀请你扫码领纸巾,或者在商场里遇到过注册APP送冰淇淋的活动,那你大概率已经接触过「地推」了。这种看似传统的推广方式,在数字化时代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越做越精细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——几乎每一次地推活动中,都会用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?这就是我们要聊的「地推码」。
为什么企业做地推非用这玩意儿不可?说白了,就因为三个字:算得清账。我曾经帮一个奶茶品牌做过校园推广,在宿舍区铺地推活动时,同时用了普通宣传单和带码的宣传卡。活动结束后清点:普通传单发了5000张,实际到店人数是35人;而带了独立地推码的1500张卡片,直接引导98人完成首次下单,还能精确看到其中28人成为每周复购的会员。数据差这么明显,你说哪个方式更值?
真正厉害的地推码,至少帮你解决四件大事:
1. 精准锁定用户池子
别光看人流量,要看有效流量。在大学城摆摊和在写字楼下发码,扫码的人群特征完全不同。我习惯每个点位生成独立码,比如「北京西单店周四下午场」的码扫出来的人,70%是25岁左右女性;而「深圳科技园午休场」的男性用户占比超80%。当你掌握这些标签,下次该去妇幼医院门口推母婴APP,还是去健身房门口推健康管理工具,心里就有谱了。
2. 实时数据追着跑
上周在社区推广生鲜APP,地推员上午10点摆开摊位,我手机后台每10分钟刷新一次扫码数据。发现前半小时转化率不到3%,马上调整策略——让地推员不再口头介绍功能,直接喊”扫码送鸡蛋”。结果11点档的转化率瞬间拉到12%。这种及时调整的能力,没带数据追踪的地推码根本做不到。
3. 后续追踪不断链
最怕用户扫完码领完礼品就走人?通过地推码沉淀的信息,能持续运营。以前帮教育机构做地推,家长扫码报名试听课的同时,企业微信自动推送课程资料包,三天后再触发优惠提醒。一个简单的扫码动作,后续自动触达了五次,转化率比单纯留电话高了三倍。
4. 活动成本控得住
别小看地推物料的浪费。我曾经统计过没带码的传单:印制了1万份,实际到店核销不到200人。人均获客成本高达30块。换成带核销功能的码后,控制礼品按扫码量分批次投放,成本压缩到9元/人。现在做市场预算,地推项的ROI我都能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。
所以别再问为什么都用这个码——当你发现同行靠数据优化每天多激活50个有效用户,全年就是近2万精准客户时,就知道这些小方块的价值了。
当然,地推考验的不只是工具,还有执行细节。记得选场地要观察真实人流(学校放学点比商场中庭有效),物料设计带直接利益点(”扫码领10元”比”关注公众号”直接),话术要有痛点触发(对宝妈说”孩子营养搭配指南”比说”健康APP”管用)。
现在你可能想问:资源不够的小团队怎么做?其实有个巧办法。我最近接触的一些项目方,会通过必集客这样的平台快速对接落地人员。他们整合了大量地推团队资源,还能根据产品类型自动匹配区域执行方。比如你在上海想推健身课,平台两小时就安排好徐家汇商圈的专业推广组,自带标准化物料流程。对于需要全国铺开推广的项目特别省心。
下次见到街头地推的二维码,不妨多观察他们的操作。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遇见过哪些有意思的地推案例,那些扫码时送过最实用的礼物又是什么?这些真实反馈对我们做市场的很有启发。